【文化薪火·書院的故事】
拜謁湖南大學岳麓書院,最為搶眼的是門口那副名聯(lián):“惟楚有材,于斯為盛。”
作家余秋雨在《千年庭院》中這樣描述:“一千多年來,岳麓書院的教師中集中了大量海內最高水平的教育家,其中包括可稱世界一流的文化哲學大師朱熹、張栻、王陽明,而它培養(yǎng)出來的學生更可列出一份讓人嘆為觀止的名單。”
穿越歷史,千年學府走出的一代又一代,無不打上張栻當年“傳道濟民”的烙印,心系國家命運,獻身國家發(fā)展。“承朱張之緒,取歐美之長”“振我民族,揚我國光”,充分表達了岳麓書院一直秉持開放辦學、愛國務實等基本主張,而獨具特色的“岳麓書院模式”則揭示了這座千年學府能夠老而彌新、具有強大生命力和無窮魅力的原因所在。
文脈不絕的學堂
公元976年,岳麓書院正式創(chuàng)立,至今已有上千年歷史,因此也被稱為“千年書院”。
然而,一如國際儒學聯(lián)合會副理事長、岳麓書院國學研究院院長朱漢民所言:“繼承岳麓書院的房屋、匾額、碑刻容易,如何將岳麓書院內在的精神和文化遺產納入當今大學體系,傳承下去,任務仍然艱巨。”
自20世紀80年代岳麓書院獲批修復起,岳麓書院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傳統(tǒng)書院的優(yōu)勢與現(xiàn)代大學的發(fā)展相結合。無疑,教育是最好的賡續(xù)方式。
1984年,岳麓書院文化研究所成立,下設理學、書院、文物和古建筑四個研究室。經過30多年的發(fā)展,目前,岳麓書院在經學史、禮制史、宋明思想學術史、書院文化史、湖湘文化史等研究領域表現(xiàn)突出,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學術研究和交流中心。
1986年書院恢復教學,招收第一屆湖南大學歷史班學生。1990年,獲專門史碩士學位授予權,2003年,獲專門史博士學位授予權,2005年獲中國古代史博士學位授予權,2009年獲批歷史學博士后流動站,同年獲批準許招收歷史學本科生,2011年獲歷史學博士學位授予權,后改為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。至此,岳麓書院形成了從本科、碩士、博士到博士后的人才培養(yǎng)格局,招收歷史學、哲學、考古學等學科的學生。
“岳麓書院修復保護文物古建的同時,激活了自身曾經在歷史上發(fā)揮巨大作用、產生深遠影響的核心功能,尤其是學術研究和教育辦學功能,成為古老書院現(xiàn)代轉型的成功范例。”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說,“正如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先生指出的,‘現(xiàn)代大學建制固然對書院有一些束縛,但岳麓書院今天的興旺發(fā)達,仍獲益于這一體制、機制’。”
文化傳播的殿堂
自從“朱張會講”開創(chuàng)了書院會講的先河,在這座千年庭院里,文化傳播的火炬就從沒熄滅過。
從1999年開始,岳麓書院舉辦了一場又一場的“千年論壇”。中外著名學者、藝術家、經濟學家,紛紛應學校之邀在這里開壇設講。在搭上了電視直播的快車后,這里成了家喻戶曉的思想碰撞、百家爭鳴的舞臺。
近年來,伴隨著“國學熱”的升溫,社會各界也對作為中華文化重要地標的岳麓書院寄予了更高的期望。岳麓書院順應時代潮流,抓住互聯(lián)網等新媒體迅速發(fā)展的機遇,與鳳凰衛(wèi)視、鳳凰網開展戰(zhàn)略合作,構建起“互聯(lián)網+國學”的傳統(tǒng)文化傳播新模式,面向全球推廣國學。“岳麓書院國學研究與傳播中心”“全球華人國學大典”“岳麓書院講壇”……傳統(tǒng)文化在當代社會釋放出更大能量,讓社會各界人士在這里收獲了優(yōu)質精神產品。
“組建書院文物保護、文化研究機構等措施,推動了當代書院建設及書院活動,促進海內外書院研究與交流。”肖永明說,“比如岳麓書院創(chuàng)立的‘中國書院學會’,為進一步促進書院文化遺產保護、研究與利用領域的全國性、國際性交流與合作,搭建了組織平臺;開放中的中國書院博物館已經成為全國書院文物的研究中心、收藏中心、展示中心與交流中心;討論聯(lián)合申遺,為中國書院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貢獻等等。承擔‘以文化人’的社會責任,增強了中國文化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。”
“我們將繼續(xù)深入發(fā)展‘岳麓書院模式’,弘揚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,努力將岳麓書院建設成為國內一流的國學重鎮(zhèn)。同時,還注重將書院文化遺產的保護、研究與利用相結合,繼續(xù)探索和打造獨具特色的‘岳麓書院模式’,為當代書院的建設和發(fā)展提供參考和借鑒。”談到岳麓書院的責任和明天,肖永明躊躇滿志。